中华人民共和国办学许可编号:人社民2255A05540470号

学校简介|联系我们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成都市蜀国之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21-07-11 15:02 浏览: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

  1、仪态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重要场合的礼仪

微信图片_20210607135603.jpg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风俗礼仪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宗法礼仪

微信图片_20210518165611.jpg

  1、【宗法】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体现这一法则,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就叫宗法制。

  2、【世袭】世代继承先人帝位、爵位和领地等叫世袭。相传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这种传贤制度叫禅让。禹死后,其子启始立传子制度。

  3、【宗族】由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古代有九族、三族之说。九族,一般认为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说法较多,或指父、母、妻三族,或指父、子、孙三族,或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宗族,有族灭的刑法。

  4、【大小宗】大宗、小宗的区别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大宗是指家族中嫡长子孙世代相袭的系统,大宗的嫡系长房,名称有嫡子、宗子、嫡长子等;小宗是指家族中嫡系长子以外其他儿子的世系,他们被称作支子、别子、庶子等。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两辈,以区分父子两代。按左昭、右穆,规定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昭位次居左,穆位次居右。

  6、【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天子七庙,太祖庙居中,左边三庙为三昭,右边为三穆,所以宗庙制度又叫昭穆制度。

  7、【五服】按照生者与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古代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在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如杜甫《遣兴》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缌麻非指丧服,而是指亲属关系。

  8、【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表示最小。

  9、【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给女子规定的道德标准。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

  10、【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道德标准。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1、【七出】封建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一种,即可遗弃。是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2、【五礼】古时,祭祀之事称吉礼,冠婚之事称嘉礼,宾客之事称宾礼,军旅之事称军礼,丧葬之事称凶礼,合称为五礼。此外,五礼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13、【祭祀】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14、【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猪、羊、牛等牲畜,称为牺牲。要求纯色体全。

  15、【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时间,事先要更衣、沐浴、独居、素食、戒酒,以示心地诚敬,称为斋戒

  16、【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还需遵守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17、【稽首】为最隆重的拜礼,一般为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祖先的礼仪。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头在地。头叩地时要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18、【顿首】方式与稽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施礼者必须急叩头,额头触地而拜。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9、【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20、【膜拜】行礼时,两只手放在额头,伏地跪拜,表示极端尊敬或畏服。也专指拜神拜佛。

  21、【万福】唐、宋时妇女对人行礼,双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说着万福;后来万福则作为敬礼的代称。

  2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加冠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的待遇。

  23、【笄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即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成人,可结婚。

  24、【三书六礼】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也叫纳币)、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25、【嫁娶】指女子出嫁;指男子娶妇。意味着女子有家,表示男方把女子娶到家中。从嫁娶两字可以看出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26、【席座】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边座位为尊。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即西边)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

  27、【左右】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客之间,主居右而客居左。但就地位来说,却是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指重要职位。与此相反,则示其”“。如左迁即降职。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员的官员。

  婚礼礼仪

0LGGiFBugR.jpg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婚礼形式上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式婚礼,将这些传统礼仪穿插在自己的结婚庆典中将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品味风格。下面就将介绍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识。

  1、 纳采

  那才是婚礼的第一阶段,有初步达成协议、交纳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家不拒绝,则备少量财礼正式求婚,财力中应有大雁,即《仪礼》中所谓昏礼下达,纳彩用雁。故纳彩称奠雁礼。

  2、问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问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和婚的仪式,民间俗称为下帖。问明礼由问生辰八字发展到后来问生母的身份、门第的职位的高低、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问名礼实际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阴阳,一是社会地位和财产。

  3、纳吉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现在多称订婚。问名后,男方家将女方生辰八字和儿子的生辰八字开列,请巫卜算命,问凶吉祸福(俗称合八字”)同时男方家还的再备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旧式婚礼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香烛、猪羊等。民间又将此仪式称为小聘订聘

  4、纳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亲友订立婚约仪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纳聘财,婚约至此成立。这是六礼中最主要程序之一。这是所送聘礼多为钱财布帛之类,而且礼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这时夫妻关系既定。

  5、请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的仪式。纳征后,男方与女方家协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辞由男方家决定,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选择日期多请算命先生确定所谓黄道吉日而且多以逢双的日子为主。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这一阶段到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盆桶等。

  6、亲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到商定迎亲之日新婿带着迎亲队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归后,新婚夫妻再举行拜堂仪式,即传统三拜仪式。随后举办宴席,宴请宾客,宴席结束还有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活动。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员。

  称呼礼仪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上一篇:升学宴父亲致辞

联系我们

  • 18080073705
  • 通过电话预定热门课程
  • 企业QQ:1243224688
  • 关注微博了解我们的实时动态
  • @蜀国之声

微信客服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成都市蜀国之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蜀ICP备17042655号
版权归成都市蜀国之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所有 联系电话:18080073705
联系电话

18080073705

点击马上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 关注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