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新人互问你能做出多大牺牲?
蜀国之声策划师引导新人互问,敲破心里的防备,桃花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她老公只要牺牲一点钱,一点时间就可以了,她除了出差,什么地方都没走过,他们夫妻俩收入不低,不差那点钱,她老公也没有那么忙,连个周末都抽不出来。
但是他觉得这个是原则,原则就不能迁就,迁就了你一次你还会有第二次的,那这样下去就存不下钱了。
可怕吗?她婚前真的不知道他是这么想的,她真的以为他会完全听她的。
他们陷入婚姻的另一种局面,僵持,僵持就是关系在继续,两个人在继续着对家庭的各种义务,只是与幸福无关。
这对她老公来说还没什么,他习惯这种简单沉闷的日子,桃花的说法是:这样下去,我不是死了,就是疯了。
你可以说桃花的理想过高,责备她干吗不降低要求,你也可以同情她,为什么遇见了这样的人。你还可以同情桃花的老公,他看不见妻子的笑脸,自己只怕也很难开心。
理想的差距,随时存在,更多的矛盾,是因为这些差距引起的,遗憾的是,我们即使我们婚前了解到了,这个人跟我们有多么不同,还是心存幻想,他会改变吧?结婚会改变他吧?我多付出一些,也许他就会变得更好吧?
……
另一对夫妻的故事就常见了,文竹遇到的是婆媳关系。她的理想婚姻当然不包括跟婆婆一起住,但是因为丈夫的坚持,她退让了,结果婆媳不能相处,离婚了。
他们对理想婚姻的说法很一致:供房子,供车,将来养孩子,怎么都是个家,我们都有工作,怎么会过不好呢?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两个人都很实在,不讲究小情调小气氛什么的,都希望好好过日子,趁着这几年年轻把事业做好些。
按道理说,这么一致的目标,结婚后应该能组成一个美好的小家庭,幸福先不说,起码很安稳。
他们没考虑第三个人,只是一句“一起住”,不能抹杀婆婆在生活中的作用。他们从饮食习惯到每天的作息,从消费习惯到娱乐活动,甚至性生活,都失去了自由。
这些,也是婚前你想不到的,看不到的。我们对理想的描述,过于模糊,我们总觉得人生,不可能有那么清晰的设定,我们看到有车有房父母双亡,那是一句笑话。
这句笑话很粗暴,很势利眼,可是这样的描述很明确。如果我们对理想的描述,能压缩成一句口号或者标语,也许比它更加粗暴,更加势利。
婆婆也不是坏人,离婚了文竹也这么说,她只是觉得她都是为了儿女好。
文竹说自己是被琐事磨碎了信心,本来是想好好对待老人的,婆婆也很伤心,觉得离婚了全是自己的错,当初就不应该跟儿子一起过。儿子则对文竹说:是我没本事让你过好,以后你找个更好的吧。
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我们都是好人,我们甚至也理解对方的难处,可是,我们就是不能在一起生活,尤其是不能生活在一段婚姻关系中。